深入了解镜头之内的语言,才能感受到电影深处

摘 要

  2017年跟团旅游去了曲阜,三孔旅游景区,这之前我从来没有到过孔府,也没到过曲阜。可是,站在孔府门前,读着门上的对联,“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”

2017年跟团旅游去了曲阜,三孔旅游景区,这之前我从来没有到过孔府,也没到过曲阜。可是,站在孔府门前,读着门上的对联,“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”,特别是当导游讲解对联中几个“错别字”的时候,我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。关于孔子,我们都背过课文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”而关于孔府,孔庙和孔林,我在电视上见过无数次。这种对于陌生城市的熟悉感,就是被文本和影视影响的结果。而这几年,影视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文本的影响。

从1888年第一部电影诞生,至今全世界的电影大约在10~30万部之间。电影正在从各个方面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。《电影意志》的作者王小鲁,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《一江春水向东流》讲到2018年的热门电影《我不是药神》。读王小鲁的文字,可以感受到他不是在看电影,而是通过电影看世界。他了解电影镜头每一个暗示。就如他所说“电影是欲望的产物”,我们在看电影的过程中,会不由自主的带入自己的世界,电影的故事自己的欲望的投射。

王小鲁,电影学博士,现供职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。《电影意志》中作者把自己对电影的学院派观点转为大众语音,他希望观众可以在看电影的过程中,不止看着好玩,热闹,也能通过自己对电影的分析和理解,回味和讨论,建立新的生活态度。这是电影创作人的责任,也是观影者的乐趣。

01导演意志

不管是开始选择一个剧本,还是在拍摄过程中,选择用哪种镜头讲故事,都有导演的主观情绪在。毕竟电影在拍摄的过程中不是主演做主,也不是编剧说了算,它是导演意志的体现。

导演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会在镜头中找到类似的场面,比如王小帅的《我11》中,父亲驮着儿子去写生,在路上目睹了一个逃犯在慌张地躲避。这些故事就是是导演王小帅的个人经历。

不止是生活场景,个人感受也同样会出现在电影中。在《妖猫转》上映的时候,记者问陈凯歌,为什么电影中的画面看上去都是富丽堂皇的。陈凯歌说,这就是他眼中的盛唐。

观众在观看以后却觉得这不是他们想象中的唐朝,富丽地有点浮夸,失去了唐朝应有的厚重感。在电影中出现导演个人化的东西,无可厚非,但是这些镜头语言能不能寻找到共鸣,就另当别论了。

但是,有一点值得所有导演注意,那就是表达要真诚。其实个体主体性被社会或者整体覆盖从来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,但是每一个个体对社会的理解和表达还是会有所不同的。不能因为自己的电影的平庸,就要归咎为社会的普遍性造成的,这样的说辞无疑就是不真诚的表达。

在书中有《被文本淹没或成全的生活》一文,这篇文章一下子就让我想到了我的那次曲阜之行。被文本影响的生活,这样的事例在我们周围经常有,比如大家关于极简的生活探讨,以及对于生活仪式感的过度崇拜。文本是真实的,但是不代表所有的行动者也是真实的有感而发,有些人不过是在复制别人的言论。这就像不真诚的表达,看上去是真的,但是它真的不是。希望《电影意志》能够做一个影响别人观影态度的文本,让更多的观众关注独立电影和纪录片。因为它是一个真诚的文本。

02电影意志

王小鲁所讲到的《电影意志》,包括电影本体进化的冲动、全民共同的人文理想对电影表达的推进、独立电影风貌之下逐渐增长的作者的主体性呈现等等。

对于电影本体进化还是应该符合电影创作者的个性或者说主体性,不能随波逐流,为了追逐别人的前卫形式,而以一种超越现实的镜头组合某一部电影,这样的本体进化无疑是脱离了现实根基的。离开成长的土壤,单单靠肥料生长的任何作品,都不过昙花一现,无法造就经典。

对于当下全民的人文理想王小鲁有些悲观,他觉得当下中国电影的观众基础是单面人(one dimensional man)为主的,这对整个电影市场的发展来说,道路会越来越狭窄。在独立电影成长的这十几年的时间,我们也看到创作者对电影多样性和全面性的渴望。他们希望给独立电影更多的空间,“不要把独立表达淹没掉”,其实在观众方面首先是电影质量,其次还有电影宣传。观众选择看什么应该有他们的选择在,没有任何一条成长的道路是平坦的,这对于独立电影来说也是一样的。

我们也应该看看80年代左右的导演们在做什么,看看当下的纪录片导演在拍什么。不能放弃市场但是也不能总是依赖市场,不被大众广泛接受的就不涉足,这样的行为不可取。有些时候不是观众不接受这个领域,而是这个领域拍摄的故事还没有足够吸引他们。创作者应该更精进自己的创作,而不是放弃创新。

在《电影意志》中王小鲁不仅论述了独立电影的发展,对上世纪末纪录片的拍摄环境和创作背景,如何在当下的时代拓展创作的空间也做了讲述。正如在出版后记中提高的,影评分为两大类,一类是面向普通观众的电影点评,一类是学术较强的电影批评。电影点评也好,电影批评也爱,无疑都在向传递电影的信息解读,只有观众看懂了镜头之内的导演要表达的语言,才能感受到在电影深处创作者们的情感流露。王小鲁在《电影意志》中旨在平衡。他希望自己的文字在学术和自媒体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,既要有深度,又要有趣味性,几可以扩展读者或者说观众的视野,又可以让人愿意读下去。我想第一点他做到了,关于第二点只能各取所需了。

qyangluo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昵称:
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
验证码: